作为一种传统表演艺术,在中国杂技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在汉代杂技被称为“百戏”,在隋唐时期被称为“散乐”。杂技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形式,在老百姓中特别受欢迎。其中的一些动作非常困难,往往令人激动,令人兴奋。接下来就和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一起领略杂技的魅力吧!
作为一种传统表演艺术,在中国杂技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在汉代杂技被称为“百戏”,在隋唐时期被称为“散乐”。杂技以其精湛的工艺和优美的形式,在老百姓中特别受欢迎。其中的一些动作非常困难,往往令人激动,令人兴奋。接下来就和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一起领略杂技的魅力吧!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关于杂技的文学记载了。《史记·李斯传》记载秦二世曾经在甘泉宫看角抵戏的情形。当时的角抵戏,像今天的摔跤表演。《列子·说符》介绍了民间曾有在空中掷投五剑、七剑的表演。汉朝张衡在《西宗赋》里生动地描写了跳剑丸、走绳索、爬高竿的表演情景。杂技艺术在许多著名诗人的诗中都有反映。白居易的新乐府《西凉伎》中有描写“舞双剑,跳七丸、袅巨索,掉长竿”的诗句;元微之的乐府《西凉伎》中也有“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的诗句。到了宋代,杂技艺术已有了40多个节目,那时,有人能表演挑一担水在绳索上行走的绝技。可见,在中国古代当时的杂技艺术水平之高。
杂技对表演者要求极高,在表演过程中没有任何安全措施,单凭表演者熟练的技艺来完成一系列高难度的动作。因此,对于表演者的身体素质,力量要求,乃至体重都有严格的控制,其日常训练强度更是一般运动所不能比拟的。古语云: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而对于杂技来说,这不仅是十年功,而且是童子功。很多杂技演员年龄大抵十来岁,甚者不满十岁,对于其而言,从幼儿时代就开始了如此艰难和辛苦的训练,是常人看来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在他们身上,表演的不仅仅是一项杂技艺术,更是一种坚毅顽强的精神。杂技之所以源远流长,不仅在于其艺术之美,更源于杂技人能吃苦,不放弃的精神,这种精神,也是中国精神!
通过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的介绍,相信大家一定能身临其境地领略到杂技的魅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