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历史悠久,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了解早期的历史,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各种古籍。而对于杂技来说,要想了解杂技的古老历史,从古籍着手研究是一大突破口。今天,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将带着大家通过相关的古籍来了解我国传统杂技的早期历史。
我国历史悠久,对于历史学家来说,了解早期的历史,一个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各种古籍。而对于杂技来说,要想了解杂技的古老历史,从古籍着手研究是一大突破口。今天,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将带着大家通过相关的古籍来了解我国传统杂技的早期历史。
据相关史籍,我们知道“角抵”起自秦汉,而自汉之始,这类“杂技乐”又以“百戏”名之。其实,在文颖的注释中,已说明“角抵者……角力角技艺射御”,这其中还包括“箭术”(射)和“驭术”(御)。也就是说,“角抵”作为最初的“杂技乐”,不仅是人类搏驯动物之技艺的艺术呈现,而且体现出这类技艺的复合性与杂多性。
“角抵”起自秦、汉,而汉称其为“百戏”,这在《后汉书·安帝纪》中有记载。《隋书·音乐志》则说“奇怪异端,百有余物,名为百戏”,说明“百戏”的内涵一是杂多、二是奇异。至唐代,有将“百戏”称为“杂戏”的,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说“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此间一是将“杂戏”与散乐并列,二是指出两者都有“幻术”的成分。
今日广义的杂技包含魔术,而魔术的发生似乎与我们提及的人类狩猎劳动无关。唐时所谓“杂戏多幻术”,是汉武帝通西域之后的外来之物,如《旧唐书·音乐志》所言“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据徐珂《清稗类钞》,元代又将“百戏”称为“把戏”,说是“江湖卖技之人,如弄猴舞刀及搬演一切者,谓之顽(通“玩”)把戏,本元时语也”。论者认为“把戏”是元人对“百戏”之讹读,今仍有“耍把戏”一语是其延续。
相信大家看过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分享的以上关于杂技的古籍内容之后,会对我国传统杂技更加了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