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热线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带你领略宋朝的杂技特色
来源: | 作者:pmo290cb7 | 发布时间: 2019-11-28 | 2052 次浏览 | 分享到:

  杂技一直是我国传统文化遗留下来的一项惊人艺术,即使它已经流传数千年,仍然非常受欢迎。在汉唐两代的基础上,宋代杂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形成了其自身的杂技特色。在这里,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老师将带大家领略宋朝的杂技特色。

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


  杂技与魔术,当时称为杂耍。它是个十分古老的艺术门类。汉代叫“百戏”。扛鼎走紫,吞刀吐火,一直令人眷魔。两宋时,这些表演走向了更广阔的舞台。它们本身的内容形式与技艺水平也大有发展。


  瓦子勾栏与露天广场经常演出的杂要项目主要有:上竿、打筋斗、拗腰、踏高晓、弄枪、舞剑、打硬底(硬气功劈砖等)、弄碗、弄斗、弄花钱、拶筑球(踩滚球)、踏索、踢缸、钻圈、驯兽以及魔术等等。


  有些技艺,宋代以前水平就很高,如唐代的竿上伎艺达到了颠峰状态。幽州艺人刘交托起一根长达70尺的竹竿,竿上有12个女孩表演。德宗时教坊中的女艺人王大娘,她托起的竹竿上,竟然有18个女孩表演,真是神力绝功。宋代,因仁宗时的一场竿上事故,皇帝下令,竹竿的长度只剩2丈多,技艺有些倒退。


  但更多的技艺却在汉唐的基础上推陈出新。例如绳技,汉代叫走索,宋代叫踏索。这种表演,当时没有安全措置,保险系数的大小,完全取决于演员技巧的纯熟程度。“闪然欲落却收得,万人肉上寒毛生。”为了刺激观众的胃口,宋代艺人创造了“索上担水”、“踏晚上紫”以及索上装鬼神等许多新节目。


  冲狭技,艺人从狭小的空间冲腾而过。这种技艺也发明于汉代,不过那时冲过的一般是空荡的竹图。唐代开始在狭小圈子内装上刀剑,叫“透剑门”。宋朝时期出现的“过刀门”的杂技表演已经普及。艺人们冲过四周扎有锋利刀剑的狭小空门,十分轻松,留给观众的却是一阵惊恐之后的松弛。


  宋代新兴的一个杂技项目,即蹬技,当时叫踢弄。具体节有踢瓶、踢磐、跟缸、踢钟,以及躍人等等,艺人们仰卧在桌上,提起双脚踢弄各种器物甚至七八岁的小儿,翻腾运转,颇见功夫。


  事实上,在宋朝时期出现的很多杂技都被流传下来,一直被人们传承至今,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杂技文化,对当时的一些人文特点和人们的生活状态有所了解。


  相信大家看过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老师的上述介绍之后,会对宋朝杂技的特色有所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