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了解中国杂技的起源
来源:
|
作者:pmo290cb7
|
发布时间: 2020-03-20
|
193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杂技艺术的历史非常久远,期间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对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晋代、元代和明代、清代分别为杂技发展的雏形期、形成期、成长期、低迷期和蓬勃期。接下来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就为大家具体讲解。
中国杂技艺术的历史非常久远,期间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对现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的深远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汉代、晋代、元代和明代、清代分别为杂技发展的雏形期、形成期、成长期、低迷期和蓬勃期。接下来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就为大家具体讲解。
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诸子争鸣,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杂技艺术在此基础上进入了它的确定、形成时期。影响后世的杂技七大门类雏形逐渐显现。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杂技艺术的雏形期,对后世的杂技艺术影响颇大。其特点为:门类众多、项目繁杂、技高艺巧、习者不寡。
汉代,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形成期。在角抵戏的基础上不断完善和充实新的内容,进一步提高了技艺。至东汉时期就形成了以杂技艺术为主并汇集各种表演艺术为一堂的新的表演形式——百戏。至此,汉代杂技艺术系统基本确立,其中包含力技类、形体类、马戏类、商空类、耍弄类、幻术类、技巧类以及其他动物戏、彩扎戏、滑稽戏等。
晋代,玄学大兴,“独尚自然,反对名教”。文人中尚武习艺之风与佛教禅宗、道教修炼的结合,促进了杂技艺术的发展。在这一时期中,形成了中国幻术典型系列节目“丹、豆、环、剑”。晋及南北朝时期的杂技艺术,在禀承汉代百戏的基础上,进一步创造和发展了本时期的幻术这一特征。在继承和发展汉代百戏艺术上尤为显著,对中国戏法影响巨大的剑豆环丹的创造形成起到了历史的作用。
元代,统治者对带有武技特色的中原杂技艺术采取了严格的控制。民间不允许私藏兵器,所以杂技中“耍叉”“砍刀”等类节目就无法上演。于是一部份的杂技艺人远离城市,流浪卖艺,而另一部份的杂技艺人则投身于各类大小的杂剧班。(这对杂剧的内容和演技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就了中国戏曲融歌舞、杂技、说唱、武术等于一炉的综合性艺术特色。)而在明代,杂技和舞蹈等传统表演艺术很少在宫廷演出。特别是杂技艺术更被视为不入流的玩艺儿。艺人只好跑江湖卖艺,但戏曲的逐渐勃兴对杂技的吸收成空前之盛。所以,这一时期的杂术只能从戏曲艺术演出的记载中寻觅其发展的轨迹。
清代,则是杂技艺术的蓬勃期。虽然,杂技艺术在清宫的演出鲜少记载,然而戏曲艺术的兴盛,都市世俗文化的丰富,形成清代杂技艺术继续往戏曲里融汇和民间棚艺两条道路发展。故有“京剧的跟斗杂技的顶”之说。这本是讹传,但说明杂技艺术与戏曲艺术融汇后,不仅传承其艺术特色,同时也促进了它的发展。“跟斗”在融入戏曲后就不断翻新花样,其魅力无穷。同时,杂技又借鉴戏曲的特色及戏曲的规律,运用于“钻圈”和“大、小武术”等节目中。
总之,无论萎缩、向前、蓬勃,这都和杂技艺人苦心经营、苦心钻研分不开。项城市杂技艺术学校对杂技艺术的起源就说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