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热线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创造美与奇迹的中国杂技表演(二)
来源: | 作者:pmo290cb7 | 发布时间: 2020-07-19 | 1727 次浏览 | 分享到:
       中国杂技表演是一种高度市场化的艺术品种,也是中国首批进入国际表演艺术产品之一。改革开放后,最早的商业表演始于1980年,当时上海杂技团在美国演出。从那以后,中国杂技演员从未停止过环游世界,覆盖了五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国杂技表演
  
  据统计,中国杂技表演对外商演创汇占据我国传统文化产品80%以上的份额,在各艺术门类中位居榜首。中国杂技家通过自己的技艺,对外传播了中华传统文化和杂技艺术,这是中国杂技对外传播的最大功绩。杂技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作了生动诠释。
  
  魔术因独特的审美一直受到年轻人的喜爱。上世纪80年代杂技界的体制机制改革以魔术为抓手展开,无意中掀起了魔术观赏热潮,带动了魔术的创作,上海魔术团的《水遁》《书画幻术》《巨球幻影》,上海杂技团的《牌技》都具有较高的水平。广州杂技团由梁义、余剑创排主演的魔术晚会,荟萃了中外传统与当代魔术,新颖、新奇,辅以滑稽和舞蹈,使晚会欢快、幽默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
  
  马戏在我国又称“驯兽表演”。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是新中国马戏业发展繁荣的年代,之后随着社会时局变化而走向衰落。改革开放后,马戏事业复兴。从70年代末开始进入10年发展黄金期。那时,民营马戏主要活跃于城镇乡村、动物园和风景旅游区,大型国有杂技团的马戏除了在国内演出外,还登上国际演出舞台,这成为我国马戏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上海杂技团的《驯熊猫》(陆星奇表演)更在世界独树一帜,成为中国马戏的鲜明特色。
  
  中国杂技表演杂技滑稽有杂技元素,不同于戏曲、曲艺中的滑稽,是杂技的喜剧化品种,分“单场滑稽”“帮场滑稽”“串场滑稽”。上世纪80年代,罗秉松、高俊生、潘连华、李春来、肖桂云、吴卫民、何中杰、董争臻等一批杂技演员转型滑稽表演,带动了滑稽发展。刘全利、刘全和兄弟于1992年在第九届意大利国际丑角比赛中夺得“金小丑”奖;1998年中国杂技金菊奖在天津举办了首届全国滑稽邀请赛,共评出金奖5个,银奖6个,铜奖7个,显示出当时我国滑稽创作水平可与世界滑稽比肩。
  
  关于中国杂技表演的知识,你知道的有多少呢?欢迎和小编一起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