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热线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口技杂技在宋代的发展历史
来源: | 作者:122 | 发布时间: 2020-10-16 | 2740 次浏览 | 分享到:

  口技,是一种起源很早的技能。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已初步形成,但当时口技仅作为实用技能,表演艺术尚未正式形成。作为一个独立的杂技节目,真正出现在宋代,并随着无数艺人的传承逐渐成熟。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口技杂技在宋代的发展历史。

杂技

 

  宋代主要的口技形式是艺人模拟画眉、百灵、布谷、杜鹃等不同鸟类鸣叫的声音。由于是一种新兴的技艺,表演起来又引人入胜,吸引了许多人,以至在帝王、太后的生辰庆典仪式上都要上演这类新颖的口技节目。在民间,由于这种技艺简便,不需要配置许多复杂的道具,因而也深受艺人们欢迎,往往成为民间卖艺的重要形式。其普及范围之广,表演形式之多样化,为明清时期口技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艺人表演口技节目的过程中,除了单纯以口形和舌的变化来模仿各类声音外,有些口技艺人还熟练地掌握了利用特制道具发声的技艺。这类道具被称为小叫子。《新唐书·礼乐志》记载的《清商乐》演奏中,艺人表演的一种“吹叶”就属最初借助道具表演的口技,而吹叶所吹之“哨片”就是宋元时期口技道具小叫子的雏形。关于宋代的小叫子,当时的大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曾这样写道:“世人以竹木乐骨之类为叫子,置人喉中吹之,能作人言……”口技特制道具的应用,提高了口技演出效果,促进了口技体系的完整化和一些套子内容的丰富,后世口技艺术形式的独立化和表现题材的扩大,不能不说与口技特制道具小叫子等的应用有着一定的关系。

 

  宋辽金元时期,表现在文化艺术领域中的特色之一是作艺中心的大量出现。由于口技这一艺术形式正逐步走向独立,许多专门表演口技的社火等艺术场所和组织也开始出现了。如学像生叫声社、律华社、小女童像生叫声社、清音社等。其中的学像生叫声,就是模拟街市上各种抑扬顿挫的歌吟卖物声调而成为一种新的组织,说明它是专门培养训练口技艺人的机构。有些诸如小女童像生社等多由青年女艺人组成,可见女艺人也是这一时期口技表演中的一支主要力量。

 

  口技是我国传统杂技节目中的一个品种,它和戏法、幻术等品种一样,有不同于一般杂技节目的特点。作为一种正式的表演节目,口技虽然开始于宋代,但它的表演形式却异常丰富,表演的技巧甚是高超。由于它主要模仿的是生活中人们所熟悉的各种声音,因而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从宋代开始,以迄明清,这一艺术形式一直是杂技演出中的主要节目,长盛不衰。

 

  相信大家看过本篇文章之后,应该知道口技杂技在宋代的发展历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