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热线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杂技培训老师对明清时期杂技体系的探究
来源: | 作者:122 | 发布时间: 2020-10-26 | 2026 次浏览 | 分享到:

  明清时期,由于杂技演员,特别是大量来自社会底层的民间艺人的长期努力,吸收了大量的民间题材,并在此基础上不断融合优秀的外功成分,使中国的杂技艺术体系初步形成。接下来,杂技培训老师将就明清时期的杂技体系进行简单的分析。

杂技培训

 

  首先,现代杂技艺术中的表演程序、应用道具与技巧结构,多是在这一时期定型的。明清时期是民间技艺活动极为活跃的时期,除了带季节性的集中表演方式外,各商埠水陆码头等也有三五成群撂地卖艺的民间艺人纷至沓来,久之便形成了传统的表演区域。这样一来,民间艺人的技艺交流更为频繁,表演的节目也日趋精细,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表演程序:表演开始前,往往以锣鼓鸣示,使观众知晓;表演过程中,先进行短小精练的节目,规模较大或重头戏则放在最后进行。有些大型的杂技演出,除了按此程序进行外,往往还奏以乐曲并穿插大型的马戏表演,这种演出程序一直延续到现在。

 

  明清时的杂技表演,在应用道具上已相对稳定,并出现了专门用于杂技节目表演的道具。如力技武术类中的“飞叉”技艺,其表演用的道具是由舞枪弄棍之棍枪发展来的专用三股叉,上面还装有能发出声响的铁环,以在表演中发出铿锵的响声,调动观众的情绪。直至现代,杂技中的飞叉表演仍然使用这种形式的三股叉。戏法是明清杂技艺术中的一大形式,而变戏法艺人所用的道具如筒子、箱、匣、笼等都有一定特色。这种特色是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凭此,艺人们就能创造出结构严谨、演出巧妙的节目。

 

  杂技培训老师指出,与表演程序、应用道具相对定型的同时,杂技节目技巧的结构也更具水平。如高空节目的一些动作,除了显出惊险性,更注重技巧的完美和多样化。不但使观众感到新奇,更使人们在艺术上得到美的享受。再如力技表演,一般人认为多是身强力壮的男艺人的专利,但明清时的力技,如蹬技等则以女艺人的表演为特色。一双纤纤小脚将数十斤重的大缸、小孩、木梯、石担等蹬起并使其旋转,这里的难度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它的表演除了力气,更主要的还是多种技巧的充分发挥。禽戏的表演以往多是对狗、猴、鸡等的驯化,这时对鱼、蚂蚁等的调教也极为兴盛,使欣赏杂技艺术的人们耳目一新,可见其驯化的技巧水平是很高的。

 

  传统的杂技艺术与逐渐兴起的其他艺术形式,如戏曲、歌舞等互相借鉴、互相影响。尤其是戏曲中,不论武戏还是文戏,都穿插有杂技技艺的表演。戏曲有杂技,增强了效果,丰富了内容,而杂技则借助戏曲得到了艺术处理,有利于向舞台艺术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