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热线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杂技团演出之杂技体系的形成
来源: | 作者:pmo290cb7 | 发布时间: 2020-06-03 | 2044 次浏览 | 分享到:
       杂技在我国的发展自从先秦就已初步显现,到明清后慢慢成熟,种类和项目是越来越丰富,经过这么长时间的锤炼,杂技团演出的技艺也是越来越炉火纯青,一出场便已成为惊艳,今天小编就给大家来具体说一说杂技体系的形成。 

杂技团演出
  
  中国传统的杂技团演出艺术形式,是随着不同社会历史背景的变化而逐渐丰富、发展起来的。从先秦杂技雏形的出现,到汉魏唐宋杂技百戏的繁荣,直至明清杂技表演的逐渐成熟,可以说中国杂技团演出艺术总的趋势是项目品种越来越丰富,结构日益完整和系统化,技艺技巧趋向纯熟。明清时期,由于杂技艺人的长期努力,尤其是大量民间艺人来自社会底层,吸取了大量民间题材,在此基础上又不断融以外来技巧的优秀成分,使中国杂技团演出艺术的体系初步形成。
  
  首先,现代杂技团演出艺术中的表演程序、应用道具与技巧结构,多是在这一时期定型的。明清时期是民间技艺活动极为活跃的时期,除了带季节性的集中表演方式外,各商埠水陆码头等也有三五成群撂地卖艺的民间艺人纷至沓来,久之便形成了传统的表演区域。这样一来,民间艺人的技艺交流更为频繁,表演的节目也日趋精细,并逐渐形成了一定的表演程序:表演开始前,往往以锣鼓鸣示,使观众知晓;表演过程中,先进行短小精练的节目,规模较大或重头戏则放在最后进行。有些大型的杂技演出,除了按此程序进行外,往往还奏以乐曲并穿插大型的马戏表演,这种演出程序一直延续到现在。
  
  明清时的杂技表演,在应用道具上已相对稳定,并出现了专门用于杂技表演表演的道具。如力技武术类中的“飞叉”技艺,其表演用的道具是由舞枪弄棍之棍枪发展来的专用三股叉,上面还装有能发出声响的铁环,以在表演中发出铿锵的响声,调动观众的情绪。直至现代,杂技中的飞叉表演仍然使用这种形式的三股叉。戏法是明清杂技团演出艺术中的一大形式,而变戏法艺人所用的道具如筒子、箱、匣、笼等都有一定特色。这种特色是艺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凭此,艺人们就能创造出结构严谨、演出巧妙的节目。
  
  其次,传统的杂技团演出艺术与逐渐兴起的其他艺术形式,如戏曲、歌舞等互相借鉴、互相影响。尤其是戏曲中,不论武戏还是文戏,都穿插有杂技技艺的表演。戏曲有杂技,增强了效果,丰富了内容,而杂技则借助戏曲得到了艺术处理,有利于向舞台艺术过渡。
  
  再次,中外杂技团演出艺术的交流,使流行了数千年的传统杂技形式更为丰富。特别是西方马戏团的连年东来,带入了西方先进的大棚装置、照明技术和服装配饰,开阔了中国观众的眼界。这些先进设施与西方杂技表演和表演技巧不断为中国艺人所吸收,对中国民族杂技起到了刺激作用,激发了中国杂技艺人在竞争中革新,促进了传统杂技与外国杂技的互相补充、结合与融汇,奠定了现代杂技团演出艺术的基础。
  
  关于杂技团演出艺术的杂技体系形成,以上就是小编的分享,欢迎补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