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生热线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杂技马戏表演的起源与发展
来源: | 作者:pmo290cb7 | 发布时间: 2020-06-05 | 4195 次浏览 | 分享到:
      杂技马戏表演原本是人骑在马上的一种表演,这个我们经常会在古装剧中看到,现在的马戏表演其实也包含杂技在内,这种杂技表演是我们多数人喜闻乐见的,但是我们更多的只是知道马戏表演很好看,并不了解它具体的起源与发展时,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科普下。

杂技马戏表演
  
  马戏,大约起源于夏、商时代,但马戏专用名词的出现,则是在汉代桓宽的《盐铁论·散不足》篇中。文中谈到汉代民间的奢侈生活时说:“绣衣戏弄,蒲人杂妇,百戏、马戏、斗虎……”马戏一词的单独列出,反映出当时的马戏节目在杂技活动中已占有重要的地位。
  
  汉魏六朝的马戏,是一个庞大的杂技品种,它除了驯马、人在马上做技艺表演的马术形式外,还包括有驯兽、斗兽、戏兽等。其内容之丰富,节目品种之繁杂,反映了这一时期兽戏活动的高度兴盛与发展。
  
  马戏,是汉魏六朝兽戏中较有成就者之一。《魏大飨碑》中记载有“戏马立骑之妙技”。《三国志·魏志·甄皇后传》裴注引《魏书》也记载,“(甄后)年八岁,外有立骑马戏者,家人诸姊皆上阁视之,后独不行”。马戏的表演,在民间已十分普及。从汉代画像石及其他汉代绘画资料中可以看出,汉代的杂技马戏表演技艺已具有很高的水平。沂南汉墓画像石乐舞百戏图中,有一幅《马戏图》,图中两小儿各自在马上表演,两马相向奔驰,左边一小儿左手执马鞭,右手持曲柄幢立于马上,此即马戏中的“立骑”技艺;右边一小儿双手执手戟据于马背,横体腾空,双足后翘(见图4),马蹄腾飞,更显示出演员的精湛技艺。在嵩岳三阙之一的河南登封少室石阙画像上,还有一幅石刻的《马戏图》。图中两匹骏马一前一后飞奔驰骋,马足马尾几乎成平行线,显示出了奔走的急骤。马上各有精彩的技艺表演。前面马上一人正用两臂和头部支撑在马上,竖起大顶(即杂技中的“三角顶”),身躯挺直,下部后弯;后面马上一人侧身横坐马上,身躯后仰,长袖飘拂。
  
  在杂技马戏表演中,还有一种集体表演项目,这种形式往往是和戏车综合进行。马车上的表演,一般都竖有高橦,在马的行进中做高空表演,即汉代所谓的“戏车弄马”之技。《汉书·韩延寿传》载:“(延寿)又使骑士戏车弄马……”《西京赋》也有“建戏车,树修旃(音zhān)……百马同辔,骋足并驰,橦末之技,态不可弥”。《邺中记》在记叙后赵时期的马戏表演时描述道:“又衣伎儿作猕猴之形走马上,或在胁,或在马头,或在马尾,马走如故,名为猿骑。”这些都说明马车上有橦技表演的技艺。每辆车都是用好几匹马驾驶,并以大群的马队配合进行表演,走马之上的艺人还做着各种各样的技巧造型,如“立骑”、“倒立”,或在马尾,或腾空跳跃,以表演骑术的高超水平为主,可见当时马戏的规模之大。
  
  山东临淄文庙的汉代画像石中,有一幅“马戏”技艺图,反映的就是集体马戏的表演情形:一马在前小跑,前面一艺人双手平伸,似接此马。马背坐一艺人,双手举起,身后上方一艺人身躯腾空,似从马后一辆戏车上跃来,双手欲抓骑者左手,而马后还有一艺人腾身跃起,右手欲抓马尾。此马之后为一戏车,辕马背上亦立一艺人,双手前后上举,其上有一艺人横体腾空,戏车车厢上坐乐人四,车后还有一艺人双手上举,正跳跃而来。这种惊人的表演,为后代马上的跟斗滚翻、空中飞人、跳板飞人等节目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在山东沂南石刻上,还有一幅表演马戏的图案:3匹装饰成龙形的马在奔驰前进,后面拖着一辆戏车,车厢上设有两竿饰以羽葆,车厢中直立着两支高竿,前面一支较高,竿梢有小平台,后面一支贯穿一具横置的建鼓,竿端也有小板式的平台。车中共有6人,坐在车厢前角1人,为御者,右手执鞭,左手握着6条辔,指挥马的行止;车厢中第二支橦木上,有一女孩,正做倒立软腰的表演。
  
  上述资料向我们展示出,后世杂技活动中的马戏节目,在汉代已达到较为成熟的程度。
  
  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虽经历了持续数百年的战乱、分裂,但杂技活动却仍表现出顽强的生命力。在西北的少数民族中,被称为“猿骑”的马戏节目较为突出。《太平寰宇记》卷五十五引《邺中记》载:又作戏马令人于马上屈一脚,马上立书而字皆正好。又衣伎儿作猕猴形走马,或在头尾卧侧纵横,名为猿骑。这里,把艺人的马上“立书”绝技描写得很具体,至于艺人化装成猴形做戏于摇曳不定的奔马背上,更反映出边疆少数民族技艺开始融汇于中原杂技之中,兼收并蓄。
  
  关于杂技马戏表演的其他知识,你知道的还有吗?小编分享的就这么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