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独特的一面,每个人的才能也都是无尽的宝藏,尤其是杂技演出的辛苦,在台上一分钟的表演,深藏着表演者多年的艰苦训练,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杂技演出中的五方狮子的一些相关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比较独特的一面,每个人的才能也都是无尽的宝藏,尤其是杂技演出的辛苦,在台上一分钟的表演,深藏着表演者多年的艰苦训练,今天小编要给大家分享的是杂技演出中的五方狮子的一些相关知识。一起来看看吧。
杂技中的乔装动物戏是在汉魏六朝时被称为“象人之戏”的彩扎基础上发展、演化而来的,它与“灯戏”、“假面”等均有一定的联系。隋唐五代,与盛大规模的杂技演出相一致,乔装动物戏的形式也颇具气势。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乔装动物戏就是独具特色的“五方狮子”。
五方狮子亦即“太平乐”。《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狮子为一种猛兽,产于西南夷的天竺(今印度)、师子(今斯里兰卡)等国。因其体魄雄壮,气势雄伟,杂技艺人便时常扮作狮子的形象进行各种表演。所谓五方狮子,即五头各高一丈多的人扮大狮子,装饰成五种不同的毛色,分东、西、南、北、中五方挺立。在每头狮子旁边均有两位手执红拂子,且为西域装束的“驯狮人”,做逗引、调弄狮子状。一当大鼓擂动、龟兹乐奏响之际,由140人组成的庞大舞蹈队便环绕这五头巨狮,跳起了“太平乐”舞。这一宏大的场面,热闹异常,具有非凡的气势。当时,五方狮子的表演,常与马戏一同进行,因而声威更壮。
“凉州狮子”是一出带边塞风格的乔装杂技节目。这类形式的狮子舞有情节、有唱词,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唐帝国由盛渐衰的景象。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以《西凉伎》为题,对“凉州狮子”的表演形式、内容、情节以及演员的表情动作,用诗歌的形式作了如实记录:
这种狮子舞中的狮子是由人扮演的,狮子头用木刻成,用丝绸扎制成狮尾,亦饰以镀金眼睛、镀银牙齿,演员藏在里边。在两位化装成紫髯深目的少数民族驯狮员的逗引下,狮子摇头摆尾地跃上场,继而在鼓乐曲中,抖动长毛、举足翘尾、欢跳舞跃起来。
接着,扮作驯狮员的演员一边舞一边向观众致辞:“当年我们带着狮子离开家乡凉州之时,还是一片人烟扑地,家繁业茂的好光景。然而,曾几何时,凉州遭受陷落,回乡的路途被阻断,真是有家难归啊!”继而又向狮子泣涕道:“凉州陷没知不知?”狮子回头望向西方,发出了一声令人悲伤的哀鸣。在表演过程中,驯狮员与狮子一边舞一边唱,而狮子还不时地遥望家乡发出哀吼长鸣,把安史之乱后流落人怀念故土的思乡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以往的杂技节目中,所表现的多是演员的动作形式、技巧和表情等内容,很少以情节,尤其是故事情节来表现杂技的内容。而“凉州狮子”这一乔装节目,用人与狮子歌舞的形式,赋予细腻的表情动作和感人的语言,把观众的情绪带动起来,在杂技表演中还是第一次。
当时以狮子为对象的乔装动物戏还有“茀菻(音fúlǐn)狮子”、“新罗狛”、“苏芳菲”、“乱团旋”和“凉州狮子”等。其中“茀菻狮子”、“新罗狛”和“苏芳菲”均是以狮子的类型命名的节目,如“茀菻狮子”为罗马的舞狮子形象,“新罗狛”是朝鲜半岛的狮子舞,而“苏芳菲”当是国外的另一种猛狮。“乱团旋”与上述不同,它是由一个人表演的、单手执狮子头的一种特殊的狮子舞。这几种形式的“狮子舞”各不相同,但都以其特有的风格和表演内容吸引着观众。不过,颇具故事情节,使人觉得感情真挚而引人深思的表演,还是中唐以后流行于民间的“凉州狮子”这一乔装节目。
狮子并不产于中国,且属于一种威武大型的猛兽,因而,自出现狮子舞之时,表演的狮子均是由艺人扮演的。狮子舞有一套独特的表演形式,并有着多种表演风格,所以深得观众喜爱,以至成为唐代乔装动物戏的主流。这项杂技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且出现了狮子舞中二人或数人合为一体、动作协调逼真的群体技巧的表演形式。它不仅成为民间喜闻乐见的娱乐内容之一,也成为今日大城市、大舞台上常常出现的表演节目。
关于五方狮子的介绍,以上就是小编收藏的知识了,你还有其他方面的补充或者是其他关于杂技演出相关的知识可以分享一下。